【消费提示】不能再吃了,“禾花雀”已极度濒危
点击蓝字
关注我们
2017年12月5日,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将黄胸鹀的评级从“濒危”升级为“极危”。你也许从未听说过这种小鸟,但你很可能听过它的另一个名字——在野味菜单上的名字
——禾花雀
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根据濒危物种红色名录,订定濒危物种的保育等级别,以地理分布,物种总数,数量下降速度等将物种分类为:绝灭、野外绝灭、极危、濒危、易危、近危及无危,其中极危、濒危、易危均属受威胁物种。“极危”意味着野外状态下1个生物分类单元灭绝概率很高,距离下一个级别“野生灭绝”仅一步之遥。
禾花雀
禾花雀/黄胸鹀作为一种候鸟,曾广泛分布于芬兰、俄罗斯、中国、蒙古、朝鲜、日本等地;越冬于欧洲中部、南部、巴基斯坦、印度、尼泊尔、不丹、孟加拉国、缅甸、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地。
在十多年前,禾花雀/黄胸鹀还是一种漫山遍野的鸟。2004年之前,它的评级还是最安全的“无危”;同年发表的数据认为仅在欧洲就有60000-300000只个体,全球数据应该数倍于此。
1979年到1990年,俄罗斯贝加尔观察站标记了10460只黄胸鹀(Emberiza aureola)。然而2012到2015年间,这个站一共标记到了9只。
香港塱原禾花雀数量于2014年纪录得高峰有68只,在2015年竟然骤减至11只,直到2016年只有17只。
在中国,黄胸鹀曾在鸟类贸易中占有很大份额,中国南方和北方该物种进入贸易市场的形式也有着极大的差异,在中国北方,此物种作为一种宠物进入贸易市场,因其雄性外形优美叫声悦耳而受到欢迎;
而在中国南方,此物种作为食品进入市场,由于中医理论认为该物种有滋补强壮的作用,因而在广东民间人们将中医理论加以衍生,错误地宣传食用以禾花雀为主要原料堡制的汤可以补肾壮阳,极大地提高男性的性能力。
图片转自网络
虽然这一说法没有得到现代药理学的实验支持,但这一传统仍然随着粤菜和广东食文化的传播而广泛传播,由于始终未能实现人工繁殖,其所需的个体均系野外捕捉。这一饮食文化给黄胸鹀带来了灭顶之灾,并造成野生黄胸鹀的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。
这
种小鸟快灭绝了
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?
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每一种野生动物,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,我们无权消灭它们,也无权让他们永远消失于我们的子孙面前。
——欧内斯特·汤普森·西顿
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
更多比较试验、NPS口碑报告
请长按二维码关注